在中国共产党平凉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中国共产党平凉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报告,供大家参考。

在中国共产党平凉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平凉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平凉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平凉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继往开来、勇担使命的大会。会议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响应伟大号召,强化使命担当,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而努力奋斗。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系统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深刻领悟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宝贵经验,深刻领悟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领悟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使命任务,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实事求是、担当实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平凉力量、作出平凉贡献。

五年奋进路,平凉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市委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久久为功、苦干实干,推动平凉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五年来,我们坚持政治引领、培根铸魂,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引领发展的方向指引、全部工作的统揽主线、推进事业的根本遵循,先后召开13次市委全体会议、138次常委会会议,全面对标对表,学习创新理论,研究谋划工作,推动任务落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着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广大党员“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

五年来,我们坚持厚植动能、做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加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等传统产业加快升级,煤电化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升。预计到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6亿元,五年平均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7.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739元和10829元。

五年来,我们坚持尽锐出战、精准施策,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70.4亿元,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长期困扰群众的行路、吃水、住房、上学、看病等方面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富民增收产业不断壮大,贫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市4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县(市、区)脱贫摘帽,彻底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转入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脱贫群众精神风貌得到重塑和升华,勤劳致富的信心更坚、心气更足。

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党政机构改革、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国资国企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全面推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政务服务和投资环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对外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拓展,平凉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五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协调、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县县通高速即将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平庆铁路、平凉机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自来水入户基本全覆盖,引洮二期骨干工程全线通水。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千家万户,中心城区和六县(市)基础功能不断完善,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华亭撤县设市,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8%。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建成了一批美丽乡村和清洁村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城市更新行动全面启动,一些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正在加快补齐。

五年来,我们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8%,五年增长2.7%,获誉“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行动如期完成,中心城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水质全部达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重点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整治,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

五年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普惠共享,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就业创业政策全面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面持续扩大,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全面实现,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特色彰显。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治水平持续提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常态化防控有力有效,守住了城乡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防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平安平凉、法治平凉建设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实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明显。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军政军民团结局面不断巩固,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

五年来,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建工作责任层层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坚持以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激励各级干部奋力担当高质量发展新使命,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了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的考验,树立了对党忠诚、担当为民的良好形象。县(市、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加强政治监督,做好省委政治巡视和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部署开展10轮巡察,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综合效应不断彰显。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人大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人事任免和代表作用有效发挥,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升,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思想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群团工作持续加强,形成了心齐气顺、和衷共济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引领,关键在于省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历届市委领导班子的接续奋斗,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团结协作,得益于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的实干苦干,得益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中省在平各单位、企业的鼎力支持,得益于驻平部队、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的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四届市委,向所有为平凉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这五年,我们深切感受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感奋与鼓舞,全市5918个基层党组织、13.9万名共产党员、180多万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顶住了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有效应对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发展成效。五年奋斗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忠诚融入灵魂、融进事业,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作用,加强党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才能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做强产业、夯实基础、增强动能、优化环境、守牢底线,切实把发展质量效益“好”的内涵常态化落实到各领域、全过程,才能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加快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只有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端端正正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实实在在关心群众安危冷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才能赢得全市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必须大力弘扬担当实干、勇于斗争的工作作风。只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不畏难、不避事、不懈怠,不务虚功、不造“盆景”,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说干就干、干就干好,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工作往实里做、往好里做,言必信、行必果,才能成就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必须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只有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保持正风肃纪反腐高压态势,持续净化政治生态,才能形成干事成事、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担负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展望新征程,科学绘就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时代重任。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双重压力,外部竞争加剧、内生动能不足的双重挑战,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难题。今后五年,我们要深刻认识平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因势而谋、乘势而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平凉新篇章。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迫切需要我们准确识变、顺势而为。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技术体系、关联方式和增长动能的深刻变化,必将带来机遇性、整体性、重塑性变革。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自觉把平凉放在“两个大局”下去审视考量,自觉把工作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去统筹谋划,主动求变、科学应变,在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中增强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面对竞相发展的激烈态势,迫切需要我们知重负重、争先进位。当前,区域发展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省内其他市州发展势头迅猛,标兵已远、追兵渐超,形势逼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对缩小差距、追赶超越高度关注、愿望迫切。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创新提升发展思路,蹄疾步稳地补短板、强弱项、蓄厚势,努力把我市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追赶优势,紧盯先进地区和发展前沿,以不甘落后的心劲、奋起直追的干劲,在新一轮发展中彰显我们的责任担当、检验我们的能力作风。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迫切需要我们抢抓机遇、担当实干。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新一轮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促进共同富裕、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领域作出重大安排,中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态势更加明显。省上在陇东地区重点布局建设能源化工基地、先进制造基地、文旅康养基地,着力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的新板块、新支点。这些战略部署和发展定位,为平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增长动能,为解决我市发展中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带来了难得机遇。我们必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省发展战略,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纵观当前形势、立足平凉实际、展望未来发展,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及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经济和生态、城镇和乡村、发展和安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树牢市场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正道直行、守正创新,深入开展“三大战略行动”,全力实施“六项重点工程”,奋力建设绿色平凉、开放平凉、兴业平凉、安宁平凉、幸福平凉。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

——建设绿色平凉。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绿色发展制度机制不断完善,跻身国家森林城市,建成海绵城市、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统治理一体推进,生态环境各项约束性指标圆满完成,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环境质量不断向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步伐持续加快,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速形成,平凉的天更蓝、地更净、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

——建设开放平凉。坚持把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构建以机场、高铁、高速公路、信息网络为主干的开放通道平台,以高水平开放融入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和对内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区域竞合、协同创新、人文交流层次显著提升,“双招双引”和东西部协作取得重大突破。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实落深,科技、产业、制度、模式创新全面深化,人才活力、市场活力、发展活力竞相迸发,法治化营商环境、便利化创业环境进一步形成,陕甘宁三省(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凸显,成为全省向东开放的“桥头堡”。

——建设兴业平凉。坚持把兴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能源化工基地、先进制造基地、旅居康养基地、“甘味”农产品基地建设实现新突破,“一县一业”特色更加鲜明,重点产业链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提高,民营经济占比进一步攀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前两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后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力争突破千亿,区域发展综合实力在全省进位提升。

——建设安宁平凉。坚持把安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更加牢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制度机制更加完善,应急、防灾、维稳能力全面增强,城市更具韧性、更为安全、更加精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不断巩固,民主法治更加健全,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公共文化事业、文体产业蓬勃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弘扬,文化魅力和城市气质更加彰显,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平凉成为一座温馨祥和、文明友善、令人向往的城市。

——建设幸福平凉。坚持把幸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民生实事从“办得了”向“办得好”转变,旅游、文化、体育、康养、教育等幸福产业加快发展,城市宜居宜业宜游宜乐指数全面提升,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健康平凉建设迈上更高层次,城乡群众拥有更稳定的就业、更满意的教育、更完善的医疗、更公平的保障、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大程度满足,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平凉成为人民的幸福城市、幸福的人民城市。

同志们,目标引领方向,使命激励担当。平凉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我们要始终保持开局即决战、起步就冲刺的奋进姿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向好的学、与强的比、往高处攀,下硬功夫、使真本事,在新征程上当好开拓者、带头人、实干家。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必须紧扣“三新一高”要求,聚焦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深入开展“三大战略行动”,全力实施“六项重点工程”,引领平凉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三大战略行动:

——产业体系构建行动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要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主攻方向,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在九大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千方百计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提高区域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做大做强能源化工和先进制造业。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手齐抓,着力打造四大产业集群。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依托煤炭资源开发,走绿色低碳、分质转化高效利用的路子,稳步扩煤、加快转电、突破化工,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属性向多元化、低碳化转变,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加快提升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绿色建材产业集群,依托煤电产业链和陶土、石灰石等资源,提高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废资源二次利用水平,推动原材料工业向新材料制造转型,加快发展高端陶瓷、新型墙材、环保石灰、装配式建筑构件、可降解包装材料等新型建材产业。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加大传统装备制造产业“三化”改造力度,依托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大力发展信创产品、光学电子、汽车电子及智能家居家电产品,加快以行业应用为导向的集成电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食品工业集群,以工业化、园区化思维推动农业发展,依托肉牛、苹果、蔬菜、玉米、小杂粮等优势资源,加快“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全链条发展,实现农副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提升农产品和食品深加工全产业链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园区(集中区)发展产业集群的主阵地作用,明确功能定位,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统筹管理,强化要素保障,全面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度和综合承载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促进县域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循环农业。现代是方向,特色是优势,循环是要求。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特色优势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为抓手,坚持区域特色化、特色规模化、规模产业化、产业集群化、集群生态化,突出龙头带动、品牌引领、科技支撑、政策保障,推进牛、果、菜、药、薯等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力打造泾河—汭河—达溪河流域、关山林缘带和葫芦河—水洛河流域“三大产业带”。以县为单位创建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甘味”平凉红牛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各类人才服务企业、返乡创业。坚持农畜结合、粮饲兼顾、种养平衡、集约高效,加快建设黄河流域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形成“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级循环”模式,构建串点成线、织线成网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走出一条具有平凉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新路子。

加快发展旅居康养服务业。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立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按照全域开发、重点突破,丰富业态、拓展市场的思路,突出发展富有平凉特质的全链条旅居康养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加快以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大景区为重点的景区景点建设,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打响“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品牌。进一步理顺崆峒山大景区管理体制,提升运营发展水平,擦亮国家5A级景区名片,重塑旅游龙头新优势。融合发展文创、健身、康养、教育等幸福产业,建设一批康养小镇,打造“中医药+文旅”“中医药+康养”“中医药+养老”等新业态,加快建设全省乃至西北令人向往的旅居康养基地。

——乡村振兴行动

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及时动态清零,加强受灾困难群众帮扶救助,牢牢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不断提升产业协作、就业输转、产销对接成效。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党政同责、党政同抓,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三个不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盘活利用撂荒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动节粮减损取得实效。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提升农业减灾防灾能力。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积极贡献。

提升富民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设施农业,不断推进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快由产业脱贫向产业振兴迈进。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抱团发展,打造农业产业联合体,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在产业链各环节分享更多增值收益。挖掘农业农村多重价值,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确保收入稳定增加。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精准把握乡村发展趋势,明确乡村分类和布局,科学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建好农村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改善农村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有序推进天然气、污水管网、集中供热进农村。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传承历史文脉,保护特色村落,留住乡愁,坚决反对大拆大建、破坏地形地貌。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推进移风易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明乡村。以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建设乡村建设示范县和示范乡(镇)、示范村。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暨城市更新行动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文明是城市的灵魂。要把文明城市创建和城市更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努力把平凉建成人人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文明城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市、县、乡(镇)统筹,合理确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着力增加高品质生态空间、文化空间、体育空间、服务空间,引导城镇空间布局与开发强度、发展需求相适应,既坚持节约集约发展,又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坚持中心带动和整体联动相结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品质生活,强化规划引导和管控,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构建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协调发展的“一心六极多点”城镇格局。坚持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促进产城融合,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提高城市生活品质。聚焦民生实事和民心工程,开展城市体检,加快老旧小区、城中村、背街小巷改造,集中整治脏、乱、差等城市顽疾,合理布局城市绿地、休闲广场、公共文化体育场馆设施、景观廊道、停车场、无障碍等公共设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设慢行网络,推进适老化改造,进一步提升供暖、供气、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更好体现受益群体全覆盖、需求回应全方位、城市发展全参与的人民城市理念,更好汇聚人气、集聚人才、凝聚人心,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让人们在平凉有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海绵元素融入城市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加强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增强城市韧性。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以细心、耐心、巧心下好绣花功夫,在群众需求上用心,在细节上用力,让人处处感受到动人的城市表情、精致的生活体验。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涵养正气,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用文化传承文明,用文化熏陶育人,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在全社会培育形成爱党爱国、崇德向善的时代风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深度挖掘平凉文化底蕴,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一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让城乡群众享有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做文明有礼平凉人”、“最美的风景是平凉人”等主题活动,引导群众培养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人人为之向往,人人起而行之,提高全域精神文明水平。

六项重点工程:

——产业链链长制工程

建立推行链长制,是重塑产业体系新优势、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关键一招。要通过落实链长制,培育链主企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主导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围绕重点产业建立链长制。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眼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战略、政策导向,大力实施“十百千”产业链培育计划,全过程延链、全环节补链、全方位强链,全力打造文旅康养、设施蔬菜、中医中药、绿色建材、智能制造、生态环保6条十亿级产业链,煤炭分质转化高效利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3条百亿级产业链,推动上中下游一体发展,一二三产融合推进,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9条重点产业链设立总链长、链长,组建主抓团队、专班,培育壮大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强化责任落实链长制。建立链长牵头负责、部门协同服务、链主企业支撑带动的产业链链长制,实行“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即一条产业链确定一名市级领导担任链长,链长负责组建一套工作专班,绘制一张产业链图谱,制定一个工作方案,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制订一套差异化扶持政策,支持产业链建设和链主企业发展。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延链补链强链清单,协同推进重点产业链发展。建立链长制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和重点产业链统计监测系统,强化激励约束,推动重点产业链建设任务落地见效。

集聚要素保障链长制。统筹调配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链集聚、向链上企业倾斜,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设立全市产业链发展引导基金,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产业链建设,提高产业链企业融资能力。落实土地优惠政策,保障重点产业链项目用地需求。深入推进“一产业领域一人才工程”,引导各类人才向重点产业链流动,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切实做到国企民企、地企外企、企业大小、税收多少“四个一视同仁”,支持链主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断链连通、短链延长、弱链变强。

——基础设施突破工程

抢抓国家“两新一重”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政策机遇,谋划和实施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项目,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支撑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构建畅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推进机场、铁路、公路、客货运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平庆铁路建设、宝中铁路扩能改造,加快推进平凉机场、定平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快速便捷出行的热切期盼。对已经进入国省规划的兰州经平凉、庆阳至延安至北京高速铁路等项目,积极协同沿线城市盯紧抓牢、全力推进。加快推进高速公路主骨架及连接线建设,争取福银高速与青兰高速在平凉境内分线布设。加大国省道路建设和低等级道路升级改造力度,提升农村公路通畅质量和管养能力。

完善高效利用、保障安全的水利基础设施。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总要求,兴修水利工程,确保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安全有效保障。以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实施引洮二期后续工程、新集水库、白杨林水库、崆峒水库改扩建等一批水利项目,统筹实施中小水利工程,有效解决资源性、工程性缺水问题。大力推进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全面增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加快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智慧平凉建设。推进5G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大动脉”。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建设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民生设施,加强数字化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政务服务、城乡管理、安全生产、生态保护等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积极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生态系统治理工程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统治理,深入推行河(湖)长制和林长制,坚决守好平凉的绿水青山,扛牢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政治责任。

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统筹抓好泾河、汭河、达溪河、葫芦河、水洛河等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廊道建设,补齐监测预警和防灾设施短板,加强跨市跨界河流联防联治,持续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四水”同治,全面构建多源互济、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格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采煤沉陷区、独立工矿区综合治理,推进生态脆弱地区修复治理,坚持整改存量问题,杜绝增量。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大气污染治理,落实减煤、抑尘、控车等措施,推进冬季清洁取暖改造,持续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实施水污染治理,加快重点行业污水排放达标提标改造,扩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面,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减少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从源头上确保饮水安全。实施土壤污染治理,开展固体废物综合整治,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下功夫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深入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实施生活垃圾区域性无害化处理。

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坚持“双控”倒逼、先立后破,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自然资源产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探索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提高环境治理能力。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建设低碳型社会。

——民生福祉增进工程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

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镇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政策支持灵活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合理增长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提高工资性收入比重和一线劳动者报酬,鼓励勤劳致富、创业致富,稳步提高全社会收入水平。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区、县城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着力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高度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高中教育办学质量,规范民办教育,办好特殊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甘肃医学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骨干教师培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坚持医疗、医保、医药、医养、医改“五医”联动,推动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大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力度,高标准建成市中医医院。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便捷程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把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结合起来,持续巩固新冠疫情防控成果。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依托皇甫谧中医药文化平台,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和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实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有效衔接。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鼓励发展慈善等公益事业。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落实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新毕业大学生等新市民住房困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化解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出台缓解育儿压力、满足生育意愿的配套支持措施,推动三孩生育政策有效落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好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

——改革创新赋能工程

改革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要以改革激发新活力、以创新催生新动能、以开放打造新优势,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全力推动改革措施落地见效。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落实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分类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党政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进一步建立优化协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资本向民生领域、主导产业集中。建立“穿透式”国资监管机制,规范资本运营,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纵深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闲置宅基地改革,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坚持“小切口、大民生”,加快基层治理能力、体系领域的改革,不断增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聚焦重点产业链发展,构建“政学研产用”协同创新体系,优化产业、强化应用、深化创新,推动创新链同产业链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扶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鼓励支持科技人才服务产业企业项目发展,最大限度给科研人员、各类人才减负松绑。紧扣重点产业链发展,大力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成就人才。加大对科技贡献突出人员宣传褒扬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加快建设创新型平凉。

放宽视野扩大开放。推进宽领域、深层次开放,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围绕延链补链强链,主动招引和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加强与周边地区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扩大特色优势产品出口份额,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治理效能提升工程

善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推进更高质量的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人事任免职权,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履职水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等各环节都有人民参与、体现人民意愿。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不断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新社会阶层人士独特优势。强化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增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双拥工作。

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强化法治保障,一体推进法治平凉、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完善地方立法工作,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导作用,紧贴民生、城建、生态等领域开展“小切口”立法。完善依法行政决策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配套改革,促进公正司法。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锻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法铁军。全面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平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上下贯通的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努力实现本质安全。坚决维护政治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捣乱破坏和暴恐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等涉众型违法犯罪。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源头、问题解决在基层。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城乡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应急响应体系,健全应急救援和物资保障机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把更多力量、服务、管理资源向基层下沉,让基层更有能力、更有活力。高标准完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任务。

全面从严治党,为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提供坚强保证

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引领和保障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一是突出政治建设,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讲政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奋力担当高质量发展新使命的具体实践中。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遇事多想政治要求、办事多想政治规矩、处事多想政治影响,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着力提高政治领悟力,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深刻领悟党中央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的政治意蕴,做到融会贯通,始终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着力提高政治执行力,经常同党中央精神对标对表,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强化思想引领,筑牢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全市党员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终身课,健全理论学习长效机制,持续开展理论宣传宣讲活动,全覆盖开展理论教育培训,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通过持久深入的学习,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使全体党员干部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修炼提升自我,在知行合一中强力担当作为,在攻坚克难、苦干实干中体现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感恩。

三是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细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奋力担当平凉高质量发展新使命的若干意见》,健全干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体系。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干部专业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斗争本领,锻造过硬的能力作风。畅通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干部交流渠道,大力选拔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的干部,注重在产业链发展、招商引资、企业经营管理、园区发展建设等一线锻炼培养干部。积极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严管与厚爱结合,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改革者鼓劲、为实干者撑腰、为负责者负责。坚持党管人才,统筹推进各领域人才建设,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

四是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树牢大抓基层导向,压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巩固提升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四抓两整治”工作成效,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建强基层带头人队伍,加强基层干部队伍选育、能力培训、教育管理,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选优配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推进模范机关创建,加强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保障党员权利,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资源下沉一线,健全基层减负机制。

五是坚决惩治腐败,涵养良好政治生态。切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始终保持严的氛围、惩的力度,系统施治、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依法,精准运用“四种形态”,更好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察,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做实专责监督,贯通各类监督,提升监督治理效能。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人、重点事严惩腐败,深入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坚持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努力扩大巡视、巡察、审计、专项监督成效,扎紧织密制度笼子,夯实筑牢思想根基,使党员干部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因觉悟而“不想”。

同志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平凉发展的壮丽画卷已经展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响应伟大号召,强化使命担当,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以求真务实的奋斗姿态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加快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平凉新篇章,以实打实的高质量发展业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推荐访问:平凉市 中国共产党 第五次 在中国共产党平凉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报告 在中国共产党平凉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平凉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报告